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教学随笔11.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如下。
1.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但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不断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1.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辅之以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1.3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年级不同调整语速。
1.4努力创设英语语言情境。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2.关于六年级的英语教学
六年级的'教学,课堂容量大了,但是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好,其实学习英语需要通过每天的反复诵读,才能温故而知新。比如说,一节课当中的新单词或是新课文,只有优等生才能完全掌握,大部分学生要通过这之后的晚读、早读、课前读不断复习,并加上老师布置一定的需要完成的背诵等任务巩固,所以一篇新的课文,要通过几天的反复学习才能完全掌握好,英语要学好学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见证。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英文的理解及朗读能力,而且要让学生慢慢地会并懂得翻译,因为在以前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英文念得很棒,但是只像背三字经似地,知其文而不知其意,所以要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注意加深学生对英文的理解。
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40分钟是教学的主战场,如果抓不住、用不好这宝贵的40分钟,则提高质量只是纸上谈兵,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做得再出色也只是枉然。
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如果学生的纪律观念淡薄,就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抠住学生”,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抓好课堂纪律,努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专注于学习内容,尽量杜绝心猿意马,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出现。一个暗示、一个眼神、一次提问,促其认真听讲,抓好课堂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4.培优转差,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学中,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正视差异,进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或多或少的提高和进步,使培优转差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4.1分层辅导
(1)培优。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课堂上新授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已经比较扎实,三番五次地重复、强调,往往会使这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所以,我经常提供给他们一些课外阅读材料,适当地扩大词汇量,以不断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2)促中。这一部分学生属于中间地段,可上可下,所以不容忽视。在课堂上,我会特别注意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多发言,使他们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补差。课堂上,我们最“牵挂”的是学困生;考试时,我们最“担心”的是学困生。他们的成绩一般处于及格的边缘地带,甚至从未及格过。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学生顺利“过关”呢?我是这样做的:第一,对他们降低要求,对基本的单词、词组进行“灌输”,对其他学生,只要是书上出现过的单词,则无论教材中是几会要求,我都做四会考核,但对这些学生,教材上要求四会的单词才让他们必须掌握,其他的只要知其意便可。第二,坚持“优先”政策,即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阅、优先提问。从而使后进生树立信心,端正态度,克服自卑,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第三,加强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协作。转化后进生工作,光靠一己之力显得势单力薄,对后进生的转化,必须借助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力量,形成合力促其转化,后进生是“迟开的花朵”。
他们不是不可救药的,而是要对症下药。对后进生工作,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歧视他们,不放弃他们,要多想法子,不能过于简单地说教。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爱护他们,后进生这一朵迟开的花就一定会开放得绚烂多姿。
5.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1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5.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5.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5.4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6.关注学生情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如下方面。
6.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6.2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六年级教学随笔2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做好笔记,用来记录老师讲课重点、补充难题、听课心得等内容,方便日后复习与记忆。而小学数学笔记的记录,很多孩子无法准确掌握,需要下点工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记笔记?
笔记可以方便日后有重点、不失真地复习。
奥数课堂通常包含大量 ……此处隐藏15716个字……得以沟通交往……如果没有声音,世界将会怎样?枯燥、死寂、可怕……难以想象。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给我们两只耳朵,而只给我们一张嘴。意思就是要我们少讲多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学会倾听,不但能给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赖,赢得友谊,也是了解别人的最好的方式。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的倾听者,能从中听到财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听”出来的。著名作家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流露的感受也源于“听”:“谛听宇宙、自然、生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奇妙的声音伴随着我的人生旅程,心灵的旅程。于是,我感到这些声音有了激情,有了生命,有了憧憬和浪漫,怀念与叹息……有了人生的种种体验。”倾听,提升着人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我们怎能不去注意各种奇妙的声音,有意处处倾听,从而走进自然,亲近生活,感悟人生?
二、倾听自然提升情趣。
自然界中充满了语言,花有花言,鸟有鸟语,就是风吧,吹过时有“沙沙”“呼呼”及“鬼哭狼嚎”之别呢。大自然送给我们生动、丰富而又无穷的听的资源,我们怎能不去利用呢?倾听自然,还心灵一片洁净的天空,让阳光、花朵和蝴蝶成为孩子的朋友;倾听自然,消释疲惫,放松心情,让快乐与幸福回到孩子的生活;倾听自然,感知岁月季节的脚步,让生命的情趣溶入孩子的心田。把我们的孩子带入自然吧,引导他们听听四季之声,早夕之声,乃至万物之声,让孩子们在色彩纷呈的自然之声中感悟、辨析、理解、记忆、想象……从而陶冶孩子性情,提升审美情趣。
作家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中写道:“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教学时,学生如果没有倾听自然的体验,是很难体悟到鼎湖山泉声的妙趣的。让孩子聆听草丛中流淌的小溪之声,石缝间跌落的.涧水之声,细流汇聚之声,飞瀑急落之声……再来读这段文字吧,读着读着,鼎湖山奇妙泉声才会回响在孩子的耳旁。孩子还会边听边看呢,他们以泉声的“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中看到了泉水正在跃落草丛,路面分流,跳跃前行……。我们的孩子潜力无穷。俞伯牙听出了《高山流水》;欧阳修听出了《秋声赋》,让我们的孩子倾听自然,也一定会听出《小溪流的歌》或《春之声》来!
三、倾听社会感悟人生。
语文课程的重要课外学习资源之一便是社会。社会是个“万花筒”,特别是现代社会,信息高速传递,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辨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经典音乐……社会之声多姿多彩。我们完全可以开展以“倾听社会”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把社会之声变成学生的一部分教材,在倾听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记忆、理解、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品质人格等全面素质,从中感悟人生,充实人生。
倾听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倾听身边周围的事情开始。家庭争论,邻里风波,集镇的喧闹等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注意倾听,再通过记录、筛选、积累,学生才能在作文课上写出《新屋上梁》《鞭炮声声》等佳作,从而感受到生活的节奏,触摸到社会的脉博。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听的世界”,如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环球世界》等请进班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新闻,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感受时代的步伐。我组织学生经常在班里举行五分钟国内外新闻发布会,还在板报上开辟“每日新闻角”,召开主题队会,如《天南地北知多少》等。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到自己与国家息息相关的,“国荣我荣,国衰我耻”。学习《友谊的航程》一文,再听听中国海军现代化舰艇编队环太平洋航行的报道,学了《开国大典》,再看看建国五十周年的国庆大典盛况,学生无不为祖国的强盛倍感振奋与自豪。
四、倾听课堂学会学习
著名音乐指挥家卡拉扬曾多次指挥庞大的乐队,演奏了令千万听众如痴如醉的优美乐曲。据说卡拉扬能在几百人的合奏中,听出一根小提琴弦发出的不和谐音符。卡拉扬真是“善听”!如果说学生学习的一篇篇教材是一段段旋律,那他在课堂上的一次次学习实践就该是一个个音符。教师要把握好这一个个音符,引导学生倾听课堂——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辅助教具之声,在“听”中理解,“听”中想象,“听”中评析,提高“善听”的能力,“听”出卡拉扬的“耳朵”来。
1.“听”中理解
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听”的内容,标志着一个人“听”的能力的高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具特色,富有内蕴的语言,通过语音技巧和情感处理的读,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听”中想象
由“听”而再现形象,进行联想或想象,对于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作用巨大。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听”中想象的能力,方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如听诗歌诵读,让学生听想画面或补足画面。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幅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图景便在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学生补足展现,学生怎能不入情入境呢?
通过听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听想感觉,并把感觉形象化,也不失为培养“听”想能力的有效方法。课文《月光曲》中有一段描述《月光曲》内容、意境的文字。听有感情的朗读,学生由听而想,如闻其声:《月光曲》的旋律由轻柔舒缓而节奏渐强有曲折,最后高昂激越……。
3.“听”中评议
“听”中评议是促“听”手段,也是测“听”方式,是“听”的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专心听话,并在听话过程中辨析他人说话的意思,用词是否连贯有序等,并在听完后发表意见进行评议,如对他人说话的错误进行更正,对疏漏的内容进行补充,对简略的地方予以扩展等。
口语交际课为学生提供了“听`评”训练的良好时机,平时的阅读教学更是广阔的“听、评”空间,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学习可能,培养学生的“听、评”能力,提高学生“听”的品位,提升学生“听”的灵魂,在“听”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学生初次“听评”,很可能不会“听”,也不会“评”,教师的示范指导很必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侧耳倾听,或频频点头,或微笑,或疑惑,以专注的神情去影响每个学生。评点时,教师可用“我从他的话中,看到——听到——”及“我听出了他的这句话真精彩,因为他说……”等语言去引导学生知道“听”要抓要点,抓感觉,还要多赏识,少挑刺,力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著名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情趣,感悟人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