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的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的教学随笔1还记得开学初得知要当六年级六班的班主任的消息时,心情很沉重很复杂,一方面做班主任的经验不知;另一方面听说我即将接的这个班级比较难管。我深知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不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苦的汗水是不会收获的。作为小学毕业班,本班学生特点是: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倍;优生明显偏少;调皮生较多;部分学生学习情绪不稳定、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没有良好的养成习惯;重点是有几个学生个性倔犟,不尊重老师,和同学不和,逆反心理很强,无心学习,给本班的班务开展带来了不少麻烦。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学期末了,回想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心里顿生“惭愧”二字,因为我的管理不力,班上在本学期也发生了几件安全事件。
俗话说“先严后松”,所以在我的管理理念中一直贯穿个“严”字,这种方法在一开始还是出有成效的,例如:我们班在下楼做操时的`纪律还可以,踏步做操也还好,上课的纪律也不错,这样的结果让我颇感欣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慢慢也开始出现。记得有十一月上旬时,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在厕所里动手打架了,事发时我并不知道,直到被打的那个同学哭着跟我说他肚子痛时,这时我才知道这件事情。这时旁边的知情同学才说发生在厕所里的事情,还说当时有很多同学都看到了。我就严厉的接了一句:“为什么不跟老师说呢?”然后他就低着头不做声了。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什么,可后来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可还是没人主动告诉老师来及时制止这样的事情,偶尔听到一个同学到不敢跟老师说。我开始反思了,同学们是跟我有隔阂,因为平常我总是比较严肃,很少对他们笑,也很少跟孩子们沟通,以至于他们有些怕我,也不太喜欢认可我。凡事都是有度的,我一味的严肃,却忘记了跟他们沟通聊天。所以今后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并改正。
还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提问了问题,因为比较简单,就叫了个后进生起来回答,当时他声音很小,着急之下我就骂了他,坐下后他一直低着头直到下课,从那以后,他就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了。成绩也是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之后我就找了他,一开始他很沉默,慢慢的他说出了实情,原来不回答问题是担心答错了挨骂,这时我开始沉默了。是啊,想想真的是很少表扬他们,作业认真的,做卫生认真的,做操踏步认真的,听写满分的……
我怎么会这样呢,像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需要表扬和鼓励的呀。就在前两天,在课堂上我表扬了一个后进生,他从30多分进步到50多分,当时他很开心,而且学习的更积极了,我也感到很欣慰。一直让我感到很头痛的就是我们班上的几个“人才”,我大部分的心思都花在了他们身上,可谓软硬双管齐下,可他们依然没什么进步。我想这也是我在班主任的成长道路上必经磨练的一关。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很多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过,俗话说“没有,只有更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我相信通过努力与改进,我会做的更好。
六年级的教学随笔2小学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因此,多年的毕业教学,我都十分重视小学毕业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二、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年级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
复习内容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和数的运算
知识要点:
1、数的意义
①注意小数与分数的意义对照,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的分数,在写法上与整数相同。
②明确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小数的意义有所不同,不能带有单位名称。
③明确数位和位数的区别。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位数是一个自然数含有数位的个数。
④强调几位小数的判断与几位自然数的判断不完全相同,如:3.82看小数部分是两位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
①在数的读法、写法训练时,要着重突出自然数中间、末尾有0的读写方法。
3、数的改写:
(1)把较大的多位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有两种情况,注意不要混淆:
a如要求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不满万或亿的尾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b如要求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就要把原来的多位数按照“四舍五入”法写成它的近似数
4、数的大小比较
(1)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着重训练,学生能把几种不同的数化成相同的数再进行比较的能力。
5、数的整除
(1)借助书中P86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图,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
(2)重点区分好质数、质因数与互质数这三个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
6、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借助教材P87理解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内在联系然后得以应用。
7、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复习好如何对加、减、乘、除的计算进行验算。
(3)增加一些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关系,求未知数X的练习题
8、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1)运用实例,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让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运用运算定律。
(2)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一 ……此处隐藏18069个字……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奇怪的是为什么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你说得不够概括,要说明白、说清楚。第一个“奇怪”是什么,第二个奇怪什么。
生2:奇怪的是他来得没有规律。(板书:没有规律)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来?能确定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叫做“不确定”。
生3:第二个奇怪是他浇水的量也不确定。
师:还有什么地方让人觉得奇怪的吗?
生4:令人奇怪的是,他来浇水的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来作者家喝茶的时间也不确定;更奇怪的是他每次都会带几棵桃花心木苗来补种。
师:这就叫做会概括。会概括你就会读书了。你继续说,还有什么奇怪的?
生4:没有……(众哄笑)
师:怎么没有了?那不是完了?你找的这些奇怪并不奇怪,课文中明明有“奇怪的是……越来越奇怪的是……更奇怪的是……”,谁都找得出来。这还不算有本事。有本事的课文没告诉你这是奇怪,但是你能问出奇怪。看看谁会发现。
生5:我奇怪的是这个人到底是懒的还是不懒的?师:哦,有了一个疑问,看得出你会读书,这次你的眼镜没有白戴。(众人再笑)完了吗?你就看这个懒啊?你看出来了吗?还有一个地方,我一定要你看出来。(众笑)
生5: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可以看出来,他不一定忙。
师: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也有疑问了。你看,会读书了,能读出疑问来了。对这个忙产生了__________疑问,还有吗?这时候还能找出来的同学就了不起了。
生6:我还能从这里看出疑问来:“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师:几个问题?四个问题啊!一连四个问号啊!你们看他多会发现,有问号的地方说明感到奇怪,心里有疑问。都找到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感到奇怪的地方,一直读到四个问号。自己读,体会他的疑问。薛老师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仔细读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人觉得奇怪”作为文本阅读的主话题,学生将文本中显性和隐性的奇怪之处逐一找出,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同时,他们学会如何概括问题,并对概括出来的大小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介绍人。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显得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凸显了教师的智慧。
六年级的教学随笔15学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如火如荼,按照教学进度的安排,我正好上《百分数的应用(三)》,《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这一堂课是学生最难懂的,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按理来说,百分数应用(三)用方程来解,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是最好的一种办法。但是对学生来说,一、学生不喜欢去画线段图,也没有画线段图的习惯。二、学生很多不喜欢用方程去解,觉得用方程解太麻烦,太烦琐。还有一点就是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这又是列方程的支撑。可是学生往往最不喜欢的就是数量关系,好象感觉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到了数学上就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因此在整个过程之中学生的习惯就是希望直接列出算式。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和学习状况有没有直接有用的办法呢?能否找出一条捷径达到他们心中所想,所要的一种解题方法呢?经过前思后想,确定本章节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将解题重点放在学生对题目意思“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上。用线段图去理解,用百分数的意义去理解。
二、找出数量关系
三、列方程或者除法算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我的想法是:在新课的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自己理解每种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百分数应用(三)》学完之后我补充了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最拿手的.方法)。对比题目如下(因为学生对“增加或者减少百分之几”的理解掌握还可以)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多25% ,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比篮球多25%,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比足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 比篮球少25% , 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做。果真学生(2)(4)用方程的很少,用算术方法的居多。而且不管优生还是差生这两题做对的人只有几个。那么让学生回到题目。
1.用画线段图的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数量关系
2.写出数量关系式
3.将题目中已知和问题对号入座,进行正确的解答(其实要不是课堂上,很多学生才不会这么烦琐的照你的去做)。接着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再让学生去比较这几个题目的差异。学生还是可以发现题目中的差异。
1.都知道多(少)的百分数, 求的都是篮球的个数,已知的都是足球的个数
2.有时求的是可以看作单位“1”的数量,有的不是 。 差异发现后将每个题目的算术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面。适当的鼓励中抛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能否发现解决分数应用题的诀窍。(学生先思考,观察,然后讨论)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算式的形式是非常类似。数学算式板书如下
(1)20×(1+25%)
(2)20÷(1+25%)
(3)20×(1—25%)
(4)20÷(1-25%)
从板书学生很快可以理清思维,找到用数学算式解应用题的规律
一 .从整体上可以知道:要列出数学算式,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
二 .题目中出现多(或者与多意思相近的词语)时,一定用“+”,反之用“-”
三 .判断单位“1”是谁后,如果看作单位“1”的量是已知条件就用“×”,反之用“÷”。
我感觉学生找用算术方法的解题规律就好象找求比赛场次的规律一样那么熟练而又有兴趣,这也是我在尝试中的另外一个收获。而且在百分数的复习中学生遇到另一种分不清用×,÷的问题,也可以顺利解决。题目如下。
(1)学校有20个足球, 篮球是足球的25% ,篮球有多少个?
( 2 ) 学校有20个足球, 足球是篮球的25% , 篮球有多少个?
优秀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一规律帮助他们区分什么时候用“×,÷”。大多数学生从规律中可以感悟,其实比前面的更加简单,不用去确定“+”,“-”了。
当然用方程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用方程来解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来检验方程列得正确与否)。我想新教材之所以更加注重对方程的解法,是为了中学数学学习的衔接,在中学方程的思想及方法是用得很频繁的。所以平时也要加强对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撑之下我就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如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