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优秀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优秀随笔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我的课堂上或是其他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的整体意思不能体会得深刻。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训练,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这就是语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语感的培养。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义。而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作品的感染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却忽视了自悟自得,忽视了语感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见,语文大师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语感培养是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和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读这段文字后,我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联想:可以从“细雨如丝”中联想丝绵细密和柔软;由“贪婪地吮吸”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伸展”联想到摆脱束缚后的轻松和舒畅。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急迫的动作以及欢快与舒畅的情绪。
这一段文字所展示给人的意境,饱含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是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但是高超言语总是“意则期多,字唯期少”,言有尽而意无穷,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纸背”,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再创造、再想象的余地,否则“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狭长叶子的欢笑”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贪婪”一词本为贬意,但用在此处,即使人对久经饥渴的婴儿在吮吸母乳时,那种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饰,那种急迫贪吃的稚气的样子顿生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学生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经过老师的分析和对词语的直接解释,而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语感中的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在和言语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不是随意主观,而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联想使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景物,丰富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愉悦,会在对言语的感受中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学生阅读得多,自然就会增加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选取各种体裁、各种内容以及饱含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文章,使学生努力从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感悟其表情达意上的“共鸣”。
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坚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小学优秀随笔2母亲节即将来临,可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从未送过礼物给母亲,只是回家陪亲人吃饭聊聊天,想想我这个女儿也是有点失败。但我也时常在想:如果什么事情都要等到某个节日才做,未免太晚了。我们的生活应该在简单中呈现美,在平凡中展现细腻。因为我没有送礼物给母亲,自然也不会想到会收到谁的礼物,然而在这个即将到来的节日我却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
5月9日九点钟左右,我忙完了手头的工作,悄悄地走到书房旁从门边上看看开心和孩子在做什么?开心在打字,孩子在画画。正准备转身到客厅看电视,却听到他们的一段谈话。
彦问:“爸爸,星期天是母亲节,我们送什么礼物给妈妈呀?”
开心说:“你怎么知道星期天是母亲节?”
“是老师说的,电视里也说。”
“哦”……
彦又问:“我们送一个大蛋糕给妈妈好不好?”
开心说:“妈妈不爱吃蛋糕。”
“那就送好多鱼、海苔、薯片、奥利奥、磨古力……好不好。”
开心笑笑说:“好像都是你爱吃的,想点别的。”
彦嘟嘟嘴说:“好吧。那不送吃的我们就送玩的,比如积木、橡皮泥、游泳镜……”。这时开心忙做停止的手势说:“仔细想想妈妈喜欢的而不是你喜欢的”。
“哦,爸爸。那就送玫瑰花吧。”
“三八节已送过了。”开心说。
“哦”。彦想了好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停下手中的'笔跑到电脑桌前抓住开心的手说:“爸爸,爸爸,我想到送什么啦?”“送什么?”开心忙问。
彦悄悄地附在开心的耳旁说:“送一个紧箍咒给妈妈,绑在她手上好吗?”
开心疑惑地问:“为什么呀?”
“要是我不听话,妈妈敢打我,我就念紧箍咒咒语,她就打不到我了。”
孩子的这番话逗得开心哈哈大笑“亏你想得出来,我看你是想当孙悟空吧?”
“不是的。爸爸你都不知道你到广州出差时,妈妈做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把我打哭了,你都没看见当时的情景——我哭了一地的眼泪!”
开心笑了笑说:“你也太夸张了。肯定是你不听话,妈妈喊你早点睡觉,叫了好多声你都不理会,还在画画或是玩游戏妈妈才打你的。”彦不吭声。开心便安慰彦说:“你别和妈妈计较,打是爱嘛!妈妈打你也是因为爱你呀。所以你今后要表现乖乖的不要惹她生气,要爱妈妈懂吗?”
彦的眼睛骨碌一转说:“打就是爱吗?”。在忙碌的开心也没多想便回答道:“对呀!”彦又问:“真的,打就是爱。” “是真的”。开心敲着键盘回答道。
彦沉思了好一会突然很激动地摇着开心的手说:“爸爸,爸爸,我知道啦! 我知道啦!我们就送妈 ……此处隐藏13167个字……也并没有因此而意识到自己在不良教学思想左右下的教学行为,更不用说进行反思和做出必要的调整。
现在看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再三强调要遵守课堂纪律,对那四位同学的严厉批评以形成对其他同学的警示,甚至包括以前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听从指挥,等等做法,几乎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作为教师的我的唯一职责,似乎只是满足于让学生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仅仅是为了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为了实现那所谓的教学目标,唯独缺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都规规矩矩、井然有序,但是却没有将自己的思维集中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长此以往,只能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我的课堂,我也会因此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活而日生倦怠,师生关系恶化,彼此抱怨指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摆放在与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还学生以人格上的平等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如此,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而在身心各方面获得主动和谐地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小学优秀随笔13“轰隆——”一阵雷声响起,坐在窗前发呆的我不由的吓了一跳。下雨了?
这时,我才注意到外面的倾盆大雨淋了我满头。雨,似乎永远也下不完,“哗啦,哗啦”得打在窗户上,溅起水花,顿时水光一片,霎是好看。雨声渐渐小了下去,逐又大了起来,根本分不清楚到底是大是小。从窗户上往下看去,一滴滴比豆子还大的雨点打在地上、草丛上、房顶上,栀子花特有的香气也传进屋来。
路上,人们撑着伞陆续上班,各色各样的伞交织一片,欢声笑语撒满街道。
雨中,是清新的`,是高兴的,可是雨过天晴之后,那一丝苦涩又会涌上心来,趁这时候好好放松把!
小学优秀随笔14曾读过一篇文章,说美术学校的一位班级老师给新学生上美术课,走上讲台后班级老师自我介轺后,就把一张白纸贴到了黑板上,让学生用彩笔将自己的名字写到白纸上。
班级同学们有次序地上汫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全班班级同学把名字都写上时,白纸满满的,已没有空白了。
这时,班级老师问谁能在这张白纸上画一幅画?画啥都行,比如,一只小猫,一株树,一朵花等。
班级同学们面面相视,没有-个人上来画。当班级老师问为什么时,几乎答复非常相似,因没有空间,画不出什么。
班级老师没说什么,取下黑板上的白纸,伏在讲桌上,一幅画很快就画了出来,当重新贴到黑板上的.时候,是朵娇艳的花。
原来班级老师把纸翻了过来,用另-面作了画。
班级同学们之所以说不能作画,是只看到了纸的-面,没用心想到白纸的另一面。
生活中,不少人埋怨自己努力了,付出了,成功不了,归结于没机会。
不是没机会,而是没用心,就象班级同学们没想到纸的另-面-样,只要用心,就可发现机会。
写满名字的白纸没空白,再画花,班级同学们没有做到,但翻过来,谁也可以做到,但没有人想到。
机会不是从天而降,更不是别人赏赐你的,只有用心,你才会发现机会。
机会在自已的心中。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翻过来就是枊喑花明,翻过来就是绝境逄生。
小学优秀随笔15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长春版四年语文上册的《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德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
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为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