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教学的随笔1推荐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可是,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下,有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的时间吗?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二、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三、精选范文引路,以情造文。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一篇篇精选的范文的欣赏,为学生习作开山引路,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拓思路,积累习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真情,领悟方法,用真情造文,避免空话假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会写。
如我在教《美丽的春天》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读了多篇关于春天的文章,使学生萌发出赞美春天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放开手脚表述真情。以情造文,学生写的自然、写的具体。
纵横交错,激发习作动机,灵活引导,以情造文,让学生从敢写到想写,再到会写,循序渐进,消除了“怕”的阴影,使学生产生了写作激情,把美带到了学生的身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又尝到了习作的乐趣。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为习作教学带来了生机,学生和教师产生了共鸣,为今后的习作教改奠定了基石。
关于教学的随笔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关于教学的随笔3(一)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二)
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 ……此处隐藏27029个字……这句话还可以表述得精练一点:造型、色彩、绘画都要有艺术美感。
5、作者对屏风怀有怎样的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注意到“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外国人齐声称道”等词句,表现了喜爱、赞赏、自豪感等,还有一个学生从最后一段理解,认为正因为作者太喜爱屏风了,所以希望建筑师、家具师们能创造出超越前人的屏风来,角度独特,也应该是对的,值得肯定。但还有些语句学生没有注意到。我就特意作了提醒:作者怎么看待“屏风”这个词语的?听到跟屏风有关的古诗句时,是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于是找到“富有诗意”“令人销魂”等词,从中体会到喜爱、陶醉的思想感情。
6、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能不能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
学生到文章中找相关依据。有一个学生很聪明,发现原文中有这么一句“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猜测说本文是为他们而写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注意。我表示肯定,然后进一步讲述:这可能是作者看到现在许多屏风的制造和使用,把诗意弄丢了,把艺术美感弄丢了,心里感很遗憾,所以专门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发出呼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把这种珍贵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7、引用古诗词有什么作用?
学生的回答已经远超出参考书的理解。有一个学生说:古诗是古人写的,说明古人很关注屏风,用诗词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而作者引用古诗,也是表达了对屏风的喜爱;另一个学生说,古诗描述了屏风,说明屏风历史悠久--这时有其他学生发出笑声,我说,他说得很好,他的思维角度很独特,很有创造性,也说得很对。还有个学生说,引用古诗词,使文章的风格也很典雅,富有诗意。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思考角度--从文章的语言风格角度来理解,也是很可取的。最后,我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屏风和古诗词都属于传统文化,屏风上的书画,本身就通常题写有古诗词或来自诗词的意境,把古诗词引用到说屏的文章中,是很相称的,很协调的,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最后,关于思维的创造性,我说,中国的学生因为要应付考试,从小就被标准答案给套住了,脑里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有,也会怀疑自己,经常会这样想:我的答案跟标准答案是不是能符合?所以中国的学生很乖,很少胡思乱想,很少标新立异,正因为如此,同时也就丧失了创造性。其实迷信标准答案就是迷信某一个人,因为标准答案也无非是某一个人的脑袋里想出来的。你的看法也许比他还要高明呢。这堂课,我们班一些同学的想法,就比教参上的答案要高明得多。千万不要迷信他人,千万不要自套枷锁,一定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曾经写过一篇随感,标题就是《标准答案的罪孽》。
我觉得,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确实要经常关注,帮助他们破除不良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观念。比如说对于标准答案的依赖,那绝对不是好事,它束缚了多少学生的思维。我对此是深恶痛绝。所有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对那些戕害思维能力的东西,我是不能容忍的。而学生的每一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都觉得弥足珍贵,因为见到的确实太少了。
关于教学的随笔14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去了解:
一、与学生沟通。这主要有与学生交谈,看课堂上的表现。
二、与家长联系。通过与家长联系,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
三、看学生的周记。
而对于现在的高一新生,由于中考与高考的要求不一样,中考是水平测试,而高考是选拔性测试,导致了许多应该在初三就学会的知识而没有学,比如说氢气的验纯和蒸馏实验在初三是拓展课,一般老师是不会讲解这些内容的,所以导致了初三的知识与高中的知识脱节。
这就要求我们新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初中教材和中考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比如有序记忆、实验观察、使用图表、阅读理解信息、使用例题、范解。
三、合理使用习题。选择好教学辅导书,忌随意、杂;指导选择习题,忌多、偏、难、超;适度创新;把握好阶段测试的难度。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笔记;规范表达;归纳总结。
五、能力培养要假以时日。能力是学生自己形成的;能力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的;能力是需要经历的。
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适时地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想学。
七、不要把我们的“客户”吓跑。不要出太难的题目,使他们觉得很难学。
相信在未来,我会对学生有更深刻地把握,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有更深刻的了解,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师的职业。
关于教学的随笔15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高一的化学学习呢?我认为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是先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时要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做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第二步是掌握听课的正确方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楚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条理,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三步是课后复习应及时。课后复习时要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第四步正确对待作业。学会独立思考,认真做作业,以求理解提高。第五步是课外学习。要逐步掌握科学地学习规律,大好基础,循序渐进,温故知新。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课外学习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其次注重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初中化学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初中学习更多地体现了思维的直观性经验,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而高中学习更多地要求抽象思维,也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意识,而不是根据经验解决问题。现在的高中教材“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等栏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而设计的'。另外,化学课外作业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巧解习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视初高中学习思维品质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高中学习,选择科学有效地方法,顺利完成高中的学习任务。
最后一点事合理利用时间。高中学习任务比初中重,所以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休息、娱乐也至观重要。
总之,高一新生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开好头。